112年1月號
內政部消防署於去(111)年12 月16 日,在消防署訓練中心辦理科技計畫成果展併同辦理災害防救深耕第3 期計畫總成果展,將近幾年來消防署陸續發展多項科技計畫,導入5G 最新智慧科技的應用,結合大數據、人工智慧、擴增實境、地理資訊系統等技術和防救災人員經驗,持續研發及更新救災設備系統,向國人展現智慧科技應用防救災的成果。
新竹市消防局災害搶救科科長林敬賢科長投身於消防領域近20 年,先是在外勤單位服務,因為表現優異,獲長官栽培,將他調任內勤單位,繼續積極執行長官交辦的任務,並花費許多心力精進自身本職學能與技能,參加多項消防領域的相關證照,也利用公餘時間取得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產業安全與防災碩士在職專班,他榮獲111 年鳳凰獎楷模殊榮,可謂實至名歸。
臺灣位處地震帶,地牛翻身極有可能突然造成災情,加上全球氣候劇烈變化,伴隨短時間內的強降雨和強風即易發生災難,此外,人為因素引發的火災和爆炸等案件,在在都考驗著我們面對災害時的應變與救援能力。
國內因都市型態人口密集,居住空間狹小,民眾常將陽臺加裝窗戶,擴大室內空間,致原本通風良好的陽臺變成密閉空間。而臺灣冬季氣候寒冷潮濕,天氣不佳時民眾常緊閉門窗,此時熱水器型式安裝錯誤,使用時又沒有保持通風,裝設於陽臺的熱水器,因無充足的空氣供給燃燒,造成燃燒不完全,產生一氧化碳,則易招致中毒災害發生。
為協助地方政府強化災害防救志工人力、專業訓練與優化裝備器材,行政院110 年3月31 日核定「強化災害防救志工救災協勤量能中程計畫(111-116 年)」,其中目標之一為「人力資源提升」,本署並依此規劃於計畫執行各年分別辦理各類災害防救志工複合式專業訓練,於111 年辦理水域專業訓練,術科課程共計13 梯次,參訓對象為各縣市災害防救志工。
院外止痛藥的運用在國際間行之有年,其優點被廣泛的接受,也促使臺灣院外的救護邁向新的一大步,有些縣市開始開放救護人員於院外使用止痛藥物,以增進救護的整體品質。本文將運用SWOT(優勢/ 劣勢/ 機會/ 威脅)分析,來比較國內外常用的院外止痛藥物的優劣勢,並提供相對應的方針。
為了提供到院前良好的救護品質, 使用自動給氧機取代在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OHCA)由人力施行通氣使用甦醒球每6 秒給予一口氣,因為即使是訓練有素的救護員也不可能每次都能擠出標準流量的氧氣且在搬運或執行其他處置時也有可能會中斷通氣,故添購自動給氧機無疑是對救護人員在針對OHCA 患者的處置更加如虎添翼
近幾年來遙控無人機在各個領域的應用發展日新月異,我國「民用航空法」於2020年3 月31 日開始施行「遙控無人機」專章及遙控無人機管理規則,其中第2 條將遙控無人機定義為:「指自遙控設備以信號鏈路進行飛航控制或以自動駕駛操作或其他經民航局公告之無人航空器」。無人機以其優異的機動性能,世界各國均積極應用在各個領域中。
災害防救工作與市民「安全」息息相關,新北市自2009 年起,連續13 年辦理「災害管理研討會」,111 年度災害管理研討會於去(111)年12 月13 日舉辦,主題以「天然災害防救」為主軸,特邀請日本東京消防廳及新加坡民防部隊來臺擔任講座,分享災害防救相關創新作為,提升防救災人員相關知識並提高國際視野。
內政部消防署去(111)年7 月發布新聞稿(註1)表示,統計近5 年全國溺水事件,平均每年約有902 人溺水,且年平均獲救者341 人、死亡536 人、失蹤25 人。統計溺水事故發生地點又以「溪河」為最多占44%,「海邊」居次占23%,再次者為「圳溝」占9%。另外,溺水案發生時間多數集中在6 至10 月、占54.7%,其中又以7 月最多、達12.1%;戲水發生意外時段則集中在高溫戲水消暑時段,以上午6 時至下午5時最多。
為強化實務與學術之交流,本次同時結合科技提升現代消防之效能,於中央警察大學消防學系暨消防科學研究所於去(111)年12 月8 日舉辦「消防科技與實務研討會」,去年因疫情影響無法舉辦; 而本次盛大舉辦,除消防署署長親自蒞臨,機關學者及各縣市消防機關長官皆共同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