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年11月號
為提升各級消防機關救災救護指揮中心(以下簡稱指揮中心)災情查報效能,強化執勤人員災害處置應變能力,內政部消防署於105年11月16日在桃園市政府消防局6樓災害應變中心舉辦「105年全國救災救護指揮中心主管會報暨勤務研討會議」,與會人員包括各直轄市、縣(市)政府消防局、內政部消防署各港務消防隊指揮中心主管、執勤官及消防署業務單位,會議由消防署副署長謝景旭主持。
爆竹煙火燃放之歷史甚久,國內於宗教廟會、民俗節慶及各種大型活動,常藉由燃放爆竹煙火的方式增添熱鬧氣氛,以臺北101跨年煙火表演為例,自93年12月31日開始舉辦至今,已演變成了每年例行性施放,而每次煙火表演結合周遭跨年活動可帶來數十萬人潮,成為在臺灣最具指標性的跨年景點。
隨著環境的多樣性,民眾對於緊急救護的需求大增,依據內政部消防署統計,民國87年全國各消防機關緊急救護出勤總次數為33萬5千4百餘次,急救人數23萬4千7百餘人,104年緊急救護出勤總次數為17年前的3倍,急救人數為3.8倍,分別達到110萬餘次及89萬1千餘人,救護件數每年平均以5.29%速率成長,由此推估在可預見的將來,出勤件數將持續攀升,緊急醫療救護體系與社會產生密不可分的關係。
新北市政府消防局第一救災救護大隊所轄範圍涵蓋全板橋區,且市政府及重大交通建設也都座落於此地,地理位置之重要性不亞於臺北市中心,人口密集,高樓林立,更有多處橋梁橫跨大漢溪及新店溪,依序向東連接北市萬華區、向北三重區、新莊區及向西的樹林區,生活機能優越、步調快速,從早至晚生氣蓬勃,儼然成為大家心目中的快樂城市。
臺灣因地質環境與氣候等先天條件影響,再加上全球氣候變遷,以致地震、颱風、土石流、豪雨等天然災害的發生相當頻繁,面對不利的環境因素與氣候狀況,災害防救業務成為國安防衛相當重要的一環。
從事山域休閒活動有益身心健康,但事前必須依據自己的能力、體力及經驗選擇適合山域,不可強行從事高難度山域活動或隨意攀登3,000公尺以上山域,且應於事前留意當地天氣狀況,備妥相關糧食水源、衣物及通訊、求救裝備器材等計畫,並於平時即建立正確山域意外事故自救暨求救觀念與方法。
當各縣市消防局救災救護指揮中心(以下簡稱指揮中心)應用重大災害指揮中心作業模式(Incident Dispatch Operation Model, 以下簡稱IDOM)(羅凱文、林易慶、傅光廷, 2016)建立適合的應變架構後,第一個明顯的改變是更有效率的人力運用。
105年10月OO日剛過午夜時分,一道突如其來的警鈴劃破寧靜夜晚,大夥兒瞬間起身出動。坐上救助器材車,無線電喊說是車禍救助案件,我與學長率先趕至通報地點。
新北市政府消防局救災救護指揮中心於105年9月25日晚間6時22分接獲民眾報案指稱,泰山區楓江路發生工廠火警,現場火勢猛烈、濃煙密布,指揮中心立即派遣鄰近分隊前往搶救,由轄區第二大隊大隊長擔任指揮官,合計出動各式消防車97輛、消防人員284名前往搶救。
彰化縣消防局救災救護指揮中心於105年9月29日凌晨2時26分接獲民眾報案,指稱彰化縣鹿港鎮東崎7巷○號火災現場有民眾受困,報案人表示現場濃煙太大無法向下逃生。指揮中心立刻線上引導報案民眾前往安全區域待救,民眾隨即回房間關門並塞住門縫打開窗戶等待救援,同時指揮中心立即派遣轄區鹿港分隊、第三大隊、鹿鳴分隊等分隊到場支援,共出動各式消防車10輛、救護車2輛,消防人員共24名。
大量傷病患(以下簡稱:大傷)緊急救護指揮官(以下簡稱:救護官)應轉移指揮權予衛生局或醫療人員?所有支援的救護車到達大傷現場,都找指揮官報到?到底什麼是聯合(席)指揮?如何解決災難現場通訊的問題?面對災難,觀念需要事前溝通,關係需要事先建立,沒有最對,只有更好!在臺灣災難醫學會的協助下,臺北市和新北市政府消防局的第一線同仁們(以高級救護技術員為主),舉行第一次雙北交流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