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年10月號
行政院國家搜救指揮中心(以下簡稱國搜中心)從「八掌溪事件」發生的2 天後,成立至今已屆22 年,這些年來亦不斷的檢討進步,在軟硬體上提升搜救應變能力,縮短搜救應變時間,並於去(110)年創新建置啟用E 化-「國家搜救指揮中心搜索救援架構平臺」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國際醫療中心陳宏基院長從醫48 年來,不只專注於困難的顯微重建手術,研發以腸道做為發聲器造福患者,更帶領團隊透過企業捐助合作的方式,於18 年前開始接觸國際人道醫療救援領域,收治國外多重畸形重症患者,提升臺灣國際醫療品牌形象
現任中華民國紅十字會救災隊第一大隊幕僚一職的連榮輝,今(111)年榮獲內政部消防署111 年度災害防救志工菁英獎表揚,回首19 年來投入紅十字會志工,進而精進己身救援技能與知識,成為紅十字會救災隊一員,「『志願服務,有備無患』」是我的心得體驗,也是奉行的人生座右銘」,他說,人生無常,希望大家都能具備危機意識,方能行路長久,喜福相隨。
救護技術員雖非醫事人員,但職司人命救助,尤其高級救護技術員(下稱EMTP)於到院前執行的救護工作,乃基於預立醫療流程執行為主,即時連線醫療指導醫師授權執行者幾希,因此,為嚴格把關緊急救護服務的品質,依衛生福利部主管之「救護技術員管理辦法」規定,EMTP 之證照維持必須同時滿足2 個繼續教育條件,一為每年24 小時以上,二係3 年累計達96 小時以上,否則將面臨證書失效或降級之結果,且尚無回復機制。
臺灣地處亞熱帶氣候區,每當季節進入「夏」、「秋」二季時往往氣候酷熱難耐,又因四面環海且境內溪河眾多,一般民眾多數喜好從事各類水上活動以消除惱人之暑氣,更讓「戲水」活動成為「夏」、「秋」兩季民眾戶外活動的熱門首選
臺北市政府消防局救災救護指揮中心於111 年O 月OO 日上午11 時42 分接獲民眾報案,陽明山北投區○○路○○之轉播站發生山林火警,指揮中心立即派遣轄區陽明山分隊前往搶救。
筆者之分隊於4 月25 日接獲指揮中心派遣,支援仁德區○○麵粉廠救護案件,出動器材車1 部、人員2 名,抵達現場時,發現為一外籍移工於查看穀倉阻塞情況時,遭活埋於小麥堆中,僅露出頭髮及手,轄區分隊已先行調集木板用來圍堵小麥,待廠方將木板逐步調齊後,設法於受困移工周遭插入木板,用以防止小麥持續對受困者施加壓力,除此之外利用畚箕等工具減少受困者身上的小麥,最後順利將受困者脫困。
近年由於新冠肺炎爆發,在無法出國的情況下,國內登山露營等戶外活動大為風行,但國人普遍對於戶外活動之危險沒有正確觀念,導致意外頻傳,除去山域山難救援,包含其他種種災難都需要繩索救援的應用,例如車禍救助、急流救援、淺水救援、山域山難救援、火災搶救等等
執行消防工作已有13 年,每每出勤,在第一線接觸現場各式各樣的案件,總以為如此千百種的狀況已經夠刺激,直到今年1 月進入119 指揮中心擔任派遣員後,我的消防經歷又多了另一番的體悟,原來真正的第一手資訊,是在電話響起後,接起電話的那剎那
臺北市政府消防局領先全國EMT,於兩年前率先開放專救隊EMTP 實施到院前骨針(Intraosseous vascular access,以下簡稱IO)處置。新技術的進行並非一帆風順,現場偶爾會遇到一些難解的狀況。本文將統整現場所遇問題,並提出改善方案,期能讓救護員精進IO 技術、提升處置成功率。
東京都與新北市同為危機管理網(Network for Crisis Management)會員城市,每年度由東京消防廳及新北市政府消防局針對災害防救及消防相關領域相互派員進行交流,但近2 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多數改為視訊研討或暫緩(取消)辦理,本次於111 年8 月25 日前往東京消防廳神田消防署考察為109 年2 月疫情爆發後首次實體交流參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