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心肺復甦術以往都是用傳統教學方式來進行(講解,示範,操作),而學習者往往也習慣用此方式來進行。此方式也是消防員進行基本救命術(Basic Life Support,BLS)宣導時很熟悉的方式。但隨著派遣員引導心肺復甦術(DA-CPR)的推動,宣導上除對於學習者的基礎教學外,對於再次學習者應有所改變,此文將以AHA 於 COVID-19 在心肺復甦指引1(如圖1)與 DA-CPR 的方向給閱讀者參考。
一、電話報案(Step 1)
生命之鏈的第一環是儘早撥打119 求救。如今,民眾可以選擇使用一般室內電話、免手持式室內電話或手機進線報案。根據台中市的醫學實證研究,使用手機報案可以提升DA-CPR 的壓胸成功率和時效2。從實務面來看,手機報案有利於派遣員引導施救者打開擴音以配合壓胸指示、並能夠清楚聽到施救者傳來的壓胸答數回饋;有的縣市甚至可以使用智慧手機視訊報案(如圖2),派遣員更能掌握現場狀況。因此,消防員進行 BLS宣導時應該導入這個重要的新觀念,教育民眾善用手機報案求救。
二、安全防護(Step 2)
COVID-19 疫情以來, 國內民眾對於CPR 的態度及意願有顯著下降3,這個現象跟國外的情形是相似的。隨著我們對COVID-19 這個疾病,和其飛沫傳播的風險與防護方式的認識;我們不應過度恐慌傳染病風險而耽誤了CPR,錯失救人的機會!針對這一點,美國心臟醫學會(American Hear Association,AHA) 曾經提出幾點聲明,首先是應該讓民眾瞭解CPR 及AED對OHCA 患者的重要性, 再來是強調民眾可以在自我防護的情形下進行單純壓胸CPR,而且不鼓勵在疫情當下做口對口人工呼吸(同圖1)。
三、壓胸(Step 3)
BLS 教學時,負責進行宣導的消防員應按照衛生福利部公告「民眾版心肺復甦術參考指引摘要表」4(110 年4 月23 日修訂)教導民眾正確之CPR 技巧,如“壓胸位置是兩乳頭連線之重點"、“壓胸深度應該達到 5–6 公分"等。另外,最好能夠同時告訴民眾,DA-CPR時派遣員常以較容易理解的方式來引導民眾。因此,民眾接受DA-CPR 時可能會聽到經過修飾的口語化指令,例如“用盡全力往下壓"、“胸口的正中央"、“一秒鐘兩下"…等派遣員常用的簡化版指令(如圖3)6。如此一來,民眾初次接受DA-CPR 時,才不會覺得錯愕,認為派遣員所教的跟其在BLS 課程所學的有所出入,產生了不必要之不合作或不信任。
四、電擊(Step 3)
生命之鏈的另一個重要環節是早期去顫電擊。行政院衛生署(現為衛生福利部),公告訂定「應置有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之公共場所」5 後,隨著公眾傻瓜電擊器(AED)普遍設置,OHCA 患者接受旁觀者去顫電擊(Bystander defibrillation)的機會逐漸提升。這其中仰賴著民眾的BLS 教育訓練、派遣員引導傻瓜電擊器使用(DA-AED)的積極度以及社區守護者召喚軟體的推廣,如臺北市的全民守護者App 和最近上架的消防署全國急救先鋒App(圖4)。
因此,消防員在宣導BLS 教學時,除了教導如何正確操作AED 外,應該同時灌輸民眾如何辨識AED 安心場所?如何查詢附近的AED 位置?如何從AED 箱取得機器並帶到現場?如何下載及使用召喚群助App ?更重要的是,我們有必要讓民眾記得,儘管不曉得以上幾個問題的答案,只要儘早撥打119並且配合派遣員的 DA-AED 指示,就有機會及早取得公眾電擊器幫助身邊的人!所以讓學習者練習聽從指示前往拿取,也較為符合現實中所遇到的狀況,並可增加與學員的互動性。
結論
從接觸CPR 教學以來,在救護員到達現場前都希望民眾能先進行急救,而2013 年有幸跟隨醫師前往新加坡學習DA-CPR議題(如圖5),了解到啟動民眾開始急救意願實屬最大挑戰。期望在基礎教學的架構下,加入DA-CPR 的元素,能讓派遣員的努力被認同,也讓民眾了解撥通119 的同時,派遣員也開始努力讓OHCA 患者能恢復生命徵象。
本文感謝本局醫療指導醫師及DA-CPR指導的張家銘醫師協助撰文,當然亦須感謝共同參與DA-CPR 的醫師及前輩。冀望在未來教學上,導入電話指導的教學方式,讓學習再往前邁進。
參考資料
1. https://cpr-heart-org.translate.goog/en/resources/covid19-resources-for-cpr-training?_x_tr_sl=en&_x_tr_tl=zh-TW&_x_tr_hl=zh-TW&_x_tr_pto=sc。
2.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1756360/、Dispatcher-assisted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Differential effects of landline, Mobile, and transferred calls。
3. https://journals.plos.org/plosone/article?id=10.1371/journal.pone.0252841、Attitude and behavior toward bystande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during COVID-19 outbreak。
4. https://www.mohw.gov.tw/cp-43-68039-1.html、心肺復甦術參考指引摘要表(2021 年版)- 衛生福利部。
5. https://eoc.gov.taipei/News_Video_Content.aspx?n=3E0C44C42FD2047B&sms=97C351BDB17B824A&s=FA0D911A3AD5B439、台北市防災資訊網、首頁> 防災宣導> 影音專區視訊119>APP報案服務。(圖片來源)
6. https://www.lawtw.com/archives/413593、行政院衛生署公告訂定「應置有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之公共場所」。
7. https://www.119.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555921B3142F3CBD&sms=FCB9F182E633E262&s=B016A5A60B50651B、臺北市政府消防局、全民守護者。(圖片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