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年10月號
今年適逢921 震災20 週年,為強化大規模震災人命救助及災前整備工作,內政部消防署( 以下簡稱消防署) 模擬中部大規模地震情境,於108 年9 月20 日國家防災日實際開設中央災害應變中心前進協調所,動員國軍、衛生福利部、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及本島縣市防救災人員,辦理大規模震災消防救災動員演練,而在災害現場,並動員慈濟在3 處救災據點,支援膳食、飲用水、帳篷、桌椅等物資設施,強化政府對救災人員之後勤照顧,在消防署訓練中心更有日本船山公司捐贈防災食品、提供參演人員食用,展現強大的民間救災及後勤支援能力。
臺灣是個地形狹長,人口密度高的島嶼,雖然絕大多數的地區都有著便利交通、足夠的醫療資源,但是在偏遠的地區,如何讓患者更快速到達醫院,接受到足夠的醫療處置就成為1 項嚴峻的挑戰。 在所有緊急醫療案件中,以OHCA(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最危急,當EMT(救護技術員)碰上此類案件時,能給予的急救處置為持續CPR(心肺復甦術)、呼吸道的建立以及給藥處置,其中最重要的處置就是高品質的CPR。
筆者現任職於人力缺乏的鄉下分隊,打撈浮屍案件雖少,但每每處理浮屍打撈,總要派遣多名救援人員下水與遺體親密接觸、直視遺體,更需徵調大批車輛、人員到場支援,不僅近距離與遺體接觸,對救援人員心理產生影響,且打撈流程繁瑣、固定作業複雜,更對大批支援人員生、心理造成影響。
2009 年8 月6 日至8 月10 日間莫拉克颱風3 天內在臺灣南部降下超過年平均降雨量2,500 毫米,造成南部地區嚴重水災,是臺灣自1959 年「八七水災」以來最嚴重的災情,期間水災、土石流、坡地崩塌、橋梁斷裂、河海堤損毀、交通中斷等複合性災害,重創中、南部,總計造成681 死33 傷18 人失蹤,經濟損失達277 億元,是半世紀來最嚴重天災。
近年來,許多年輕人因工作因素,無暇照顧家中長輩,因此聘請外籍照護員協助居家照護;在產業界中,也有許多雇主會聘請外籍移工,擔任職場上各種職位。根據勞動部2017年的統計資料顯示,我國外籍移工人數逾67萬人次,而外籍照服員或外籍移工多來自「菲 律賓」、「泰國」、「印尼」及「越南」等地, 在某些區域的人口配置上,儼然已是多元族群 融合的社會。
桃園市政府消防局106 年度利用術科常年訓練期間進行體能測驗,全局外勤人員989 人皆參與測驗,並由各大隊彙整資料交由教育訓練科統整。
早期消防志工之運用,單純僅是火災搶救,惟隨著都市型態的擴張及山域、水域觀光暨遊憩活動的多元開發,致使相關森林火災、山難、溺水等救災勤務有日漸增多之趨勢,非僅救災型態趨於多元,責任與勤務內容亦與日俱增,難度隨之提高。
每逢連續假期總是帶來眾多觀光人潮,大批觀光客入住當地民宿或旅館,但民眾沒注意到的是,旅宿場所具有高火載量(客房內的棉被、床單等)、收容人員複雜(不特定對象、人群聚集)、火源使用管理不易(大量使用電氣設備、住客吸菸用火、縱火)等特性
隨著國內運動風氣興起,戶外活動風行,不論是登峰造極、挑戰自我或是欣賞群山壯立的美景,登山健行活動都有日益盛行的趨勢。近年來新竹縣轄內山難事件頻傳
臺北市搜救隊於2000 年9 月21 日成立,第1 期64 名成員均前往美國接受符合聯邦緊急應變總署搜救隊相關課程訓練,除學習搜救技能外,更將訓練模組帶回臺灣,至今已自行辦理10 期搜救人員訓練。
身為救護技術員,我們背負著救人的責任,心繫著病患生命安危,驅車、鳴笛,火速趕往現場,分秒必爭,為的只是盡快到病患身邊,幫助他抵禦病魔、甚至力抗死神。
為強化臺東縣消防局基層幹部救災指揮及協調溝通能力,並提升災害現場垂直整合及橫向聯繫功能,以確保救災同仁生命安全,進而有效加強災害搶救上的效能,因此針對外勤分、小隊長、內勤科員儲備幹部進行訓練,就溝通領導、火災搶救進行1 週的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