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年3月號
各項極端的氣候地理狀況,超越環境負荷的能量;或許是工商業行為的人為疏失,稍有不慎,便會造成災害的發生。面對災害發生,伴隨著必定是生命財產的損失,我們思考的是如何透過整體的規劃,事前的整備以及強化搶救指揮調度,降低生命財產的損失,近年來因氣候變遷,各項災害狀況及程度日趨複雜,近期如莫拉克颱風之極端降雨,帶來大規模及複合型災害類型,是難以預見的,災害防救體系如何因應多變的重大災害,積極有效的進行災害管理,已成為政府治理的重要課題。
因應新系統「應變管理資訊雲端服務(EMIC)」建置完成,為於汛期來臨前,高雄市災害應變中心各進駐單位及各區公所相關災害防救人員,能透過系統即時通報災情,達成迅速救災、統籌救災資源及熟悉操作以利災情綜整及災害應變處置決策之目的。
天氣變化可謂是瞬息萬變,三國時代諸葛孔明智慧絕頂,博學多才更善於掌握天象,因此有孔明草船借箭及借東風火燒赤壁連環船的經典故事流傳,這都是因為能事先掌握到天氣的變化,才能料敵機先。而當今受到全球氣候變遷的影響,各地均面臨到各種直接或間接的衝擊與挑戰,若能像諸葛孔明能掌握先機,做好萬全的準備,將能有效降低災害發生的損失,能掌握愈多的氣象資訊,則可以提供防災決策者及執行人員做出更正確的研判。
在現今提倡節能減碳環保概念下,政府機關推動綠色環保不遺餘力,近年來,世界各國不斷出現極端氣候所帶來的警訊,顯示我們面臨比過去更為嚴峻的考驗,許多已拉起警報的環境面向,提醒著我們要正視這些環境問題,而此問題應由居住在地球上的每一個人來關心及從自身做起,使落實節能減碳不再是個口號。政府更應帶頭做起,善盡責任。
臺灣近10 年緊急救護出勤次數從94 年678,989 次,增長至103 年1,078,727 次,全國緊急救護出勤次數年平均約以5.86%速率成長(如表1),探究其主因除人口老化造成急診人數攀升外,尚包括救護資源未能正確使用等因素,因此,如何解決或降低緊急救護資源濫用成為近幾年來緊急救護服務所關注之問題。
消防法第15 條第1 項規定:「公共危險物品及可燃性高壓氣體應依其容器、裝載及搬運方法進行安全搬運;達管制量時,應在製造、儲存或處理場所以安全方法進行儲存或處理」,並授權訂定「公共危險物品及可燃性高壓氣體設置標準暨安全管理辦法」進行安全管。
臺灣是一個海島型國家,在地理環境及人文發展下,天然災害及人文災害頻傳,不論是颱風、地震、土石流,亦或是豪大雨導致積淹水等災害屢見不鮮,在國際上更是有日本311 地震與核災事故、美國颶風等災害可供臺灣予以借鏡。
「通訊」係救災、救護工作之耳目,透過靈活之「通訊」應用,遂行消防勤務做為,乃當前各消防單位普遍之做法,而專指「搶救火災」、「緊急救護」、「森林災害搶救」、及救災等任務而設置。
高雄市政府消防局救災救護指揮中心於103年10 月23 日上午9 時48 分許接獲民眾報案,指稱前鎮區光華路與一心路口有不明氣體外洩,指揮中心立即派遣瑞隆、苓雅及新興分隊等共計出動消防車9 輛及消防人員37 名前往警戒,並通知警察局、水利局、環保局、經發局、工務局、欣高瓦斯、中油前鎮儲運所與中油安管中心、中石化、南區環境事故專業技術小組及臺灣電力公司到場協助處理。
臺灣是四季如春的海島,有多樣魚種及豐富魚量,喜愛海邊釣魚(磯釣、灘釣)的人因此而趨之若鶩,往往為了鎖定的目標魚及期望漁獲,以僥倖心態、冒著生命危險,前往極危險的海域釣魚; 另為釣獲於夜間覓食的魚種,釣客常處於視線不良的狀況,再加上海象、風象變化無窮,更有瘋狗浪來襲的潛藏危機,釣客的安全性更為堪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