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年10月號
災害搜救犬(以下簡稱搜救犬)源自於17 世紀中期開始,即有雪難搜救犬出現於現今瑞士的阿爾卑斯山山頂上的聖伯納修道院,由修道院裡的修道士所豢養的犬隻施予各種雪難搜尋訓練,搜救雪地受困不支凍倒或迷失於雪地的旅行家與登山者。
反觀日本消防機關針對消防人員災後創傷壓力訂定有相關對策及教育,且歷經阪神大地震、311東日本大地震等災害,經過近20年的推動,不僅有效降低消防人員個人災後創傷壓力風險,營造出來的組織文化,更使所有消防人員能瞭解面對災害的不確定性,有效降低因公傷亡比例,相關經驗可供國內參考借鏡之處甚多。
為強化救災指揮體系,發揮整體救災運作統合的力量,建置火場指揮官級指揮幕僚人員能以簡易、快速的方式立即調閱所需救災資料,新北市政府消防局與中華電信共同開發「智慧化火場指揮決策輔助系統」,並配合高防水防塵效能平板電腦,第一時間提供現場指揮人員所需的各式資訊,強化指揮效能。
本文以新北市為例,分析消防局申請重機具支援鐵皮屋工廠火災搶救的次數、作業時間及成本,比較民間重機具與消防重機械部隊的差異,以檢視現況運作成效,提供各消防機關參考。
自民國87年分隸改制消防局起,為整合新竹市消防水源,以利救災使用及平時管理,招標聘請專業廠商「勤崴科技公司」協助製作新竹市水源斑點圖資。
各縣市政府消防局接獲119火警報案後,救災指揮派遣人員及救災現場搶救人員為了解火警現場建築位置、樓層高度、周圍街道、水源分布、建築物內格局、構造及各項可供搶救設施資訊等,必須調閱建築物相關的甲、乙種防護圖,對於是否可快速確認火災現場狀況與指揮調度搶救部署大有關係。
目前臺灣偏遠地區有許多山地部落,由於總人口數少,部落眾多且分散甚遠,設置消防據點顯有困難,應如何保障偏遠地區部落居民的消防安全為當前一大課題。
人類為了經濟上及便利上的考量,利用現有的工法開闢了隧道,儘管帶來的經濟效益及交通便捷明顯可見,然其可能衍生的災害事故未來卻是一項重大挑戰。本人服務於臺76 線八卦山隧道西側洞口的林厝分隊,很幸運有機會能夠參加消防署訓練中心所辦理的104 年公路及隧道火警搶救訓練班,透過這次訓練,學習認知隧道的火災特性和結構安全,以及災害發生時的搶救原則和處理程序。
電焊作業發生工安事故時有所聞,小則設備損壞,大則人員傷亡,造成重大火警,施工中進行電弧焊接工作時,當噴射出的焊花與可燃物接觸時,具高殘熱的焊花經常成為釀成重大火災的主要熱源,施工期間若無完善的防護作為,焊花飛散時,若附近有可燃性氣體、液體、及可燃物等,引起火災的可能性相當高。
消防署特種搜救隊東部分隊於104年5月31日上午10點5分,接獲消防署救災救護指揮中心通報,1名印尼籍女子於屏東縣滿州鄉南仁安檢站出風鼻段,因不明原因摔落無法行走,事故位置鄰近海岸,人煙罕至,路途崎嶇難行,救援車輛無法到達,且傷患搬運估計將耗費2小時以上,惟目前海岸巡防署岸巡及臺東縣消防局人員己抵達事故位置,並己實施救護。
嘉義市政府消防局救災救護指揮科於104年7月14日下午2時58分接獲民眾報案,嘉義市OO游泳池有溺水案件急需救援,立即派遣德安分隊救護車趕往救護。
位於阿里山鄉的特富野古道,全長共6.32公里。早期為北鄒族人的舊獵徑。日據時期,日本人為伐運阿里山地區蘊藏豐富的紅檜、扁柏,便沿此古道闢築鐵道,開採木材。